目前,小龙虾养殖已由“多养虾”向“养大虾”和“生态虾”转变。通过改造,可以生产出质量好、体积大的小龙虾,经济效益明显提高。因此,小龙虾的规模化养殖技术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。
现在养殖的技术要求如下:
1、生态环境要生产出质量好、规格大、市场竞争力强的小龙虾,营造适合小龙虾生长的良好生态水环境是关键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小龙虾蜕皮生长,减少病害发生,减少用量。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?要通过种植水生植物、饲养蜗牛、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调节水质,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。① 在池塘用生石灰清洗消毒后10天,将伊乐藻、黑藻、苦草等水生植物种植成“井”形,使其面积始终占池塘面积的40%左右,保证了足够的水域面积,有利于水流,小龙虾和空气中溶解氧的自由运动。在种植时,需将多种水生植物集中种植,主要有沉淀物水生植物(伊乐藻、苦草、薯蓣、黑藻)、漂浮水生植物(浮萍、武平)和挺水植物(芦苇、茭白)。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,为小龙虾提供食物,降低水温,避免小龙虾性早熟,避难,减少食人和蜕皮的场所,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,创造良好的水质。② 清明节前后,投放300公斤/亩蜗牛进行自然繁殖,为小龙虾提供食物,净化水质。根据养殖情况,6、7月份又投放了150公斤钉螺。③ 养殖过程中,定期喷洒生石灰浆、EM菌原液、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、硝化细菌等,调节水质,促进有益细菌生长,阻止有害细菌生长,增强小龙虾的体质,减少小龙虾疾病的发生。通过以上措施,水体溶解氧可达到5mg/L,透明度约40cm,pH值约7.5,各项理化指标均能达到渔业水质标准。
2、苗木和高密度苗木是育种成功的基础。应选用正宗的盱眙龙虾鱼苗,规格统一、附属物完整、无病无伤、运动力强、体色正常、成熟早。同时,要改变以往的放养习惯,提前放养,适度疏养,选择大虾,规格应在100-120只/公斤左右,放养密度应控制在6000只/亩以下。储存前用3%盐溶液浸泡3-5分钟。不宜将肉食性鱼类(乌鳢、鲶鱼)和草食性鱼类(草鱼、团头鱼)混用,以调节水质,增加收入。
3、虾池水位宜“春浅夏满秋中”。具体来说,放养初期,水位在60厘米左右,便于水温上升。天气温度升高后,将逐渐注水,以提高水位。每隔10天左右注水10厘米,使水位达到1.5米左右。夏季每隔15天左右,换15厘米左右的水,同时注射,减轻小龙虾的压力。秋季应保持适当的水位,以利于小龙虾的生长。
4.预防小龙虾性早熟(1)为预防小龙虾性早熟,应每周更换淡水,加深水位,6月至9月高温季节种植水生植物,以降低水温,减少小龙虾性早熟(2) 合理喂养:6月前,水温较低时,可喂养一些动物性食物。七月以后,植物性食物是主要食物。有利于小龙虾正常生长,减少性早熟。
同时,做好疾病控制、日常管理等措施,可以开发出优质、大规格的小龙虾,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