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晚稻水分大、易发热霉变等特点。对超水分标准入仓的晚稻,我们应抓紧时间烘干或通风降水,逐渐降低其水分含量。等到水分达到标准后,再用低温季节进行通风,把粮温降至5-10℃以下。再在气温回升之前,通过稻谷的不良导热性及时进行密闭储藏,减少外界条件的影响,可以较长时间维持粮堆的低温状态,减少虫霉危害。粮情测控系统是保持较好的粮食储藏品质的重要工具。
散装稻谷发热的一般规律通常是在秋冬季节的,发热多从粮堆的中下层开始,以后逐渐向上发展;夏季一般从朝阳靠墙面的上层开始,以后再逐渐向内发展;因漏雨或吸湿而引起的发热,就多从粮面、仓墙四周、地坪等返潮部位开始,然后再向粮堆内部及中下层发展。在发热过程中,有的稻谷粮温上升几天后,温升暂时减慢然后再继续上升。发热上升的粮温与粮食水分高低是紧密相关的,即原始水分在百分之15以下的稻谷不会超过40℃,其主要愿意是因为在高水分的稻谷上微生物繁殖速度较快。稻谷局部水分增高,微觉潮湿,散落性降低同时籽粒发软,硬度降低出现“霉蒸气”,色泽开始微显鲜艳,然后之谷壳潮湿挂灰、泛白,未熟粒偶尔会出现白色或绿色霉点等等。稻谷早期发热霉变时温度是不高的,米质尚未变化,是处理的关键时刻,如果以上现象继续发展,就会出现明显的发热霉变,米质就会发生明显下降。
新稻入库后,由于生理活性较强,呼吸旺盛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水分,容易造成粮堆内湿热积聚。如果湿热气流上升与粮面冷空气接触,就会形成结露现象。结露的部位一般在粮堆表层15cm左右比较明显,结露部位的稻谷水分增加比较迅速。因此稻谷就会很快发热。稻谷发热与霉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,在梅雨季节水分含量高达百分之16以上的稻谷就很容易发热并马上霉变;在高温季节一般都是发热到中期或后期才开始霉变,发生的部位多在表层;如果仓壁或地坪返潮的话,就会出现发芽和霉变的情况同时发生。另外稻谷也易生虫,其中以麦蛾、玉米象、米象、谷虫为害严重。稻谷中害虫聚集的部位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,冬季一般是聚集在中下层的,春暖以后则逐渐迁移至上层。